每次來三峽總是來去匆匆,或是追著網美景點拍拍照就離開,因此有機會策劃一趟深度之旅時,第一個念頭就是去「李梅樹紀念館」,總是在介紹三峽的宣傳上看見,卻又錯過,這次有了啟程的動力,就此規劃了以藝術家李梅樹為主延伸出的在地文化,其實整個三峽都跟「清水祖師廟」建構的老街文化密切相關。
這次行程雖然我們安排了兩天,但感受上還是很密集,其實更寬裕的一點的玩,也可以分成3天,可以更愜意感受在地。


選在一天的風和日麗出發,其實參觀博物館不用好天氣,因為進去就要待很久,這邊有公車站牌,步行至李梅樹紀念館大概3到5分鐘。
用藝術為土地傳承:李梅樹紀念館
到的時候紀念館正在進行導覽,現場導覽志工熱心的幫我們再開了一團,後來才知道這邊很多工作人員都是藝術家李梅樹的後代,包括孫女李百蕙常常在櫃檯幫忙,兒子李景文也是李梅樹紀念館的執行長也經常為展出籌備,繼承父志,持續推廣藝術。




志工很熱情的介紹每幅畫作,包括當時的歷史背景,還有畫家使用的畫畫透視法,也告知在櫃台幫忙的就是李梅樹的孫女李百蕙,畫作中敞開雙手的是她的父親李景暘。
李梅樹畫作中的人物,多來自生活共處的人,家人、同事、街坊鄰居,透過畫筆將這些日常,長長久久的傳承下來,而今我們透過畫作,去看著當時的民風,甚至當時的三峽,有些景物依在,有些景物則變,李梅樹的一生情繫三峽,甚至用36年的時間投入祖師廟的修復,因此若要來三峽,第一站應當由此出發。
李梅樹紀念館執行長李景文每年選在父親生日月策劃「梅樹月」展覽,總是吸引數以千計的人來訪,而這些展覽主題從李梅樹出發,包括他的啟蒙畫家石川欽一郎的作品共同展出,展品橫跨全球,只為一圓父親要打造一個開放的美術館,讓人們更親近藝術,如果來三峽,就能來李梅樹紀念館走走,國際級的藝術就在這裡,在梅樹月之外,每次來看李梅樹的展品都是一次文藝的薰陶。
我很喜歡參觀美術館、博物館,總是到國外都會安排去看展,可是在台灣總是覺得有機會再看,經過這次深刻的導覽印象,我認為,台灣在地有很多的文化值得我們好好去看看,進行更深度的旅程,去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才能去經驗在地的美,那是一種根本的美學,它就在我們身邊,只是需要我們要去親近它。




李梅樹紀念館執行長李景文念茲在茲,實踐父志,他笑說,父親是畫家,家人、志工則都是「話家」致力推廣李梅樹的理念與畫作,他也說,現場導覽會根據看展的人調整內容,想要深度的聊,3小時都沒問題,也有親子團,就會用比較活潑的語言,吸引孩子們的興趣一起看展,當然也有國際參訪團,都難不倒志工。
我跟妹妹也跟李景文先生一同留影,相約後續一起去欣賞祖師廟的藝文精萃,他也拿出歷年梅樹月的刊物與我們分享,每一本都是為了打開藝術大門,他過去也曾把父親畫作放在咖啡廳,讓更多人親近,但因為保存不易,還是回到紀念館,如此用心耕耘,面對著過門不入的旅客,難免有時也會沮喪,文化是一條漫漫長路。
備受他的熱忱感動,志工的悉心導覽也讓人感受到熱情,日常的參觀票券做得很精緻,還可以當作書籤,也許就是時時提醒著,莫忘再訪。

三峽春曉畫作紀錄著當時三峽溪畔的景緻,1977年〈三峽春曉〉(左圖)跟〈生命〉(右圖), 兩張畫作都在1977年李梅樹胃出血所創作,這兩張圖的景色都相似,以三峽拱橋、三峽溪,左下角的洗衣婦、日出的圖樣,但卻代表著心情上的變化,即便面臨著疾病之苦,卻以日出之喻,映照著三峽溪水。

三峽拱橋、三峽溪依在,少了左下角的洗衣婦,多了後面的大樓林立,而日出依在,看完李梅樹作品後,再走訪三峽街頭,別有感觸,有一種時空交會之感,而李梅樹畫作中傳遞對在地的關懷,也讓旅人慢下腳步,駐留欣賞三峽之美。

李梅樹紀念館內有擺放著李梅樹投入祖師廟復建的珍貴史料,除了志工悉心解說,讓我們在後續探訪祖師廟可以看到更多美術細節外,執行長李景文也說,父親傾一生之力,用36年的歲月,找來藝術家共同打造祖師廟,透過廟宇文化,敞開藝術大門,一磚一瓦都親自參與,而今祖師廟享有「東方藝術殿堂」之美名,也放著李梅樹最好的作品在其中。




志工說,李梅樹把最好的藝術品都放在祖師廟了,因此參觀完李梅樹紀念館,就可以到祖師廟參訪,如果人多一點也可以先跟紀念館預約導覽。
我自己覺得如果認真看完李梅樹紀念館就累了,需要拆分多日前往,因為參觀李梅樹紀念館,除了認識台灣史,也是認識美術史,需要動腦,李梅樹紀念館也成立線上展覽推廣在地文化,而我覺得有機會安排幾日親訪李梅樹紀念館親近三峽之美,更是可貴。在後續走訪三峽時,都有更深刻的人文體會。
李梅樹紀念館 :237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
開放時間:每週六、日10:00AM -05:00PM。其餘時段,開放團體預約參觀。
(02)2673-2333




從日光正盛,走出李梅樹紀念館已近黃昏,但走在那些畫作出現過的風景時,仍想帶著愜意的步調前行,感受畫作裡的人文風光。






新舊交融東方藝術殿堂:三峽祖師廟
民國36年(1947年),三峽祖師廟決定重修,李梅樹接下重擔,從格局規劃、定位、一磚一瓦親力親為,並找來國際藝術大師共同製作,當年可是耗費3年才能完成一個石柱,柱多工細,每個細節都在藝術家的堅持下展現藝術之美,簷下的吊籃、斗拱、擦腳、石柱、石珠、花窗、石壁等。
1947年李梅樹46歲,一路承接文化重擔36年,本著對美感的堅持,雕刻師傅刻不出李梅樹要的神韻,他接手製作雛形,也感動雕刻師傅與之一起完成。
李梅樹(1902-1983)逝世後,祖師廟未能承襲其志,遣退了原本的師傅,將部份工程外包,也讓「東方藝術殿堂」既有著藝術家李梅樹36年的傾心,也有對比速成之作,雖有遺憾,但這也展現了,文化需要長久耕耘,懂得文化與美感的人,才知道那有多不易。
三峽祖師廟: 23741新北市三峽區長福街1號
(02) 2671-1031






三峽老街上也有許多新舊交融,新的街道風光,搭配著老街城牆,彷彿整個三峽都帶著一種新舊交融,三峽有名的伴手禮「金牛角」,響應牛年,也可以跟路邊的牛合照,讓金牛帶來好運到。
三峽老街一般指的是民權街的南段,長約二百公尺,其建築從西元1911年留存至今,紅磚拱廊、古色古香的建築,民權街是昔日繁華時代的老商業街,至今仍保留完整日治時代以來的商業街屋,可以細細欣賞建物。
三峽老街: 237新北市三峽區民權街37-147號














承襲愛鄰醫院美意:甘樂文創打造社區支持系統
三峽地區多山,農業、林業、礦業等山產十分興盛,1947年陳重明醫師從台大醫院回到三峽開設愛鄰醫院,成為三峽早期醫院之一,1996年歇業後,經手多人,長子陳雅道先生保留部分產權,後續因甘樂文創長期陪伴三峽地區的學童,提出「青草職能學苑」計畫獲得陳雅道先生與家人的支持,將空間承租給甘樂文創,協助發展社區支持系統,也讓愛鄰醫院關愛在地的心意得以傳承。
甘樂文創和台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共同策劃,結合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打造禾乃川國產豆製所社區良食店舖,發起群眾募資籌建三峽社區青少年的職能培育學校「青草職能學苑」,打造弱勢青少年的職能探索場域,透過社區讓徬徨無依的青年,有所依。
甘樂文創 合習聚落:新北市三峽區中山路13巷
(02) 2671-7090



返鄉青年為三峽老城區更添活力:甘樂文創 合習聚落
在查訪三峽資料時,也注意到甘樂文創,創辦人兼執行長林峻丞在事業有成之際,返鄉幫助青年,近年青年返鄉也成為各大鄉鎮重生力量的來源,有別於都會的資源與注目,鄉鎮的在地經營仰賴青年回流,有過多次創業經驗的林峻丞,返鄉發現三峽原有的庶民文化,包括藍染、金工、打鐵、佛像雕刻等因人口外移,傳產沒落。
面對凋零的產業、弱勢學童、社區,他在開始承租老屋創辦了「甘樂」推動地方創生。從祖師廟廣場順著河邊走,看到一個生氣勃勃的庭院,有在地文創跟金工,不只想撐起孩童,他還想到永續經營,打造完整的商業鏈,活絡在地產業,更能協助弱勢家庭與學生。
甘樂不僅訓練雇用中輟生工作,還成立課輔班,培養技能復興在地,提供就業與學習機會,2015年成立「小草書屋」讓孩童課後有去處。
這次造訪合習聚落,也一眼就認出林峻丞先生,後續也希望有機會能做一個深度訪談,感謝這次三峽深度之旅的機會,有機會做了很多前置作業,也帶來有別於快速消費的在地人文視角。
林峻丞在過往的受訪中,曾提到自己歷經父親酗酒家暴的童年,大學因家計而輟學,因此當自己有能力時,也想要投入在地,他不把這件事當作慈善事業,他把它當做志業,才能永續經營。
我自己參訪合習聚落的經驗,我覺得空間很宜人,不只伴手禮設計都很貼近現今的文創消費,老屋環境也很宜人,空間裡的職人更是親切,詢問是否能拍照,也都抱持著熱情開放的心情,林峻丞發揮青年返鄉的創意,活絡在地,也讓三峽有了不一樣的樣態。






離開合習聚落,再訪老街已是傍晚,老街上的藍染訪客幾稀,與白天的熱鬧形成對比,在地文化正在復甦,也值得更多時間深刻體驗在地。
百年小鎮的藍染文化 展現在地性
三峽染坊在全盛時期有超過21家,盛產藍染的主要原料植物「馬藍」(大菁),隨著現代紡織技術興起,一度中斷近70年,經過在地文史工作團隊及社區「尋找失落的三峽染」計畫下才讓藍染(建缸及染布)技術重返當地,找回幾近失傳的藍染文化,迄今僅剩8家染坊牌樓。 一度中斷近70年。幸而近年在當地社區組織的努力推動復興下,才逐漸找回幾近失傳的藍染文化,每年也都會舉辦「三峽藍染節」,展現在地文化特色。
位在藍染公園旁的「青出於藍染工坊」也是藍染遊客服務中心所在之處,致力傳承藍染文化,除了擁有自己的藍草園,也會研究藍草生態,堅持從從藍草種植、採藍、打藍、建藍都親力親為,確保染料品質皆由三峽在地生產,除了教學培育人才,也推出藍染周邊文創商品,推廣藍染美學。
三峽之美,在此行才有真正體會,也許不再帶著旅人的視角,只是打卡拍照,而是去認識在地,雖不至於刻骨,但總有銘心的感動。



飽覽三峽全景,白天、黑夜都美:三峽鳶山步道
翌日,造訪三峽鳶山步道,鄰近老街的步道吸引許多人造訪,沿途都是走柏油路,最後一小段才需要攀爬,網美景點巨石上,擠滿人潮,特別是黃昏時刻,許多攝影愛好者都早早卡位。
這個行程非常入門,很推薦給想要散散步的人,看完夜景下山也不危險,真正要注意的步道只有一小段,後面柏油路也有路燈,走起來很安心。





三峽鳶山臨大漢溪,山頭因形似一隻飛翔的鳶而得名,雖然只有300多公尺高,卻是俯瞰大台北地區晨昏美景的最佳地點,名列三峽五景之一。

步行上山來回約2個小時,下山後可以在老街品嚐美食,再慢慢晃回家,五月也有許多人來賞桐花,我跟好友很喜歡來鳶山,在繁忙的都會生活,有個心有所棲之地,散散步,把俗事卸下。



結束後可以再到老街走走,只是穿登山裝備有點違和,行程很充實,建議也可以玩個3天,或是安排更長一點的假期,好好享受在地。
鳶山登山步道:237新北市三峽區鳶峰路
可以從鳶峰路登山口登山,步行至慈惠堂、鳶峰亭、鳶山光復銅鐘,再循原路下山。




三峽區,原名為三角湧, 三峽市區在日治時代後期有船舶運輸,碼頭地點約在目前祖師廟前的橋頭位置,其後因沙石淤積而不再有航運之利,發展漸趨停頓,人口數也長期停滯。
近年因青年返鄉,加上藝術家李梅樹後人致力推廣,建立李梅樹紀念館推廣在地文化,為文化注入活水,以祖師廟作為主軸的文化動線,不只讓李梅樹投入一生心血,也讓後繼有志者投入,找回文化根本,讓旅人也動容。
深度三峽之旅:本文與觀光局合作推廣在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