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ps│心理 oops│心情

心理|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薩提爾是以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名字命名的成長模式。 根據薩提爾理論,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有著難以割斷的聯繫,不快樂的根源可能是因為兒時未被滿足的期待。 薩提爾用了「冰山」作為比喻, 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 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或應對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 而暗湧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並被我們忽略的「內在」。 揭開冰山就會看到: 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薩提爾冰山理論,圖取自網路

薩提爾家庭治療模式以「系統」的觀點來看待問題。 也就是說,人所背負的問題,不單是出於自己本身, 有些部份是出自社會、家庭的影響。 人在社會系統中,必然受到這個系統的制約、與整個系統互動。 當系統出了問題,個人也會出現問題,他就變成背負問題的人。 所以家庭治療就是從系統方面著手,更全面地處理這個人身上所背負的問題。

薩提爾成長語錄

  • 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 欣賞並接受過去,它是我們管理現在的能力。
  • 改變是成長的起點,希望是改變最重要的成分。
  • 我們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件,只能改變這些事件對我們的影響。
  • 每個人都有能力找到內心的寶藏,它讓我們有能力獲得成功,並且成長。

■ 薩提爾治療信念

  1. 我們是宇宙生命力的獨特展現,生命力驅動著我們。
  2. 我們擁有內在的資源,使我們可以超越基本應對層面,並駕馭外界資源得到成長。
  3. 雖然我們不需要,有時也不能改變外在的事件和環境,但是可以改變過去和現在的負向生活經驗對我們的影響。
  4. 治療師要能夠而且必須在比症狀更深的層面上工作。治療師常必須在自身的層次上工作,才能帶來療癒和轉化。
  5. 家庭系統是一個基本的學習和生存單元,因此,需要直接或者間接地將它涵蓋進治療中。
  6. 改變總是可能的,至少改變通常需要從內在開始,即使是和夫妻及家庭一起工作。
  7. 和人建立深度的連結,然後營造出一個開放、信任、接納的關係,是治療非常重要的成分。
  8. 人的本質是好的,然而有時候他們需要幫助才能去體驗和展現這方面的自己。
  9. 感受屬於我們自己,因此可以被駕馭,且通常可以轉化為正向的能量。
  10. 治療師如何運用自己是治療中最重要的成分。這意味著治療師需要發展出更高層次的一致性,並能運用治療過程中自己的生命能量和輕敲個案的生命能量。
  11. 問題並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這一概念能更助益治療中處理症狀背後的潛在議題。它強調存在(being)非做(doing)。
  12. 治療需要把焦點放在健康及可能性,而非病理的部分——不僅關注過去和現在發生了什麼,更關注未來可以成為什麼——進而成為更完整的人。
  13. 希望是促使改變發生的必要成分或因子。
  14. 人因相似而連結,因相異而有所成長。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圖取自網路。

薩提爾將日常簡化為三個面向,所有的互動都可用這三種面向來探看:自我、他人、和情境(Self, Others, and Context)。

五種人際應對方式: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一致。

溝通方式「我信息」,把自己的立場跟對方說明,在思考表達上加入「我」、「他人」、「情境」,用「我感覺…」,「我認為…」,「我希望…」的起手式去做溝通。

「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Problem is not the problem; coping is the problem.) -維琴尼亞‧薩提爾 Virginia Satir

1、討好型(只關注到情境他人):討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內在價值感比較低。

2、指責型(只關注到情境、自己):指責型的人則常常忽略他人,習慣於攻擊和批判,將責任推給別人。

3、超理智型(只關注到情境):超理智型的人極端客觀,只關心事情合不合規定,是否正確,總是逃避與個人或情緒相關的話題。而實際上,他們內心很敏感,有一種空虛和疏離感。

4、打岔型(都沒關注到) :打岔型的人則永遠抓不著重點,習慣於插嘴和干擾,不直接回答問題或根本文不對題。他們內心焦慮、哀傷,精神狀態混亂,沒有歸屬感,不被人關照,還常被人誤解。

5、一致型溝通(關注到自己、他人、情境) :薩提亞所倡導的目標。 這種模式建立在高自我價值的基礎之上,達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諧互動。

在一致性溝通的狀態下,我們尊重自己、他人與情境,容易培養出自我覺察、負責任的、開放的、關懷自己與他人的;有活力的、有創造力的、有生命力的、自信的、能幹的、負責任的、接納的、有愛心的、平衡的;高自尊、有價值的孩子。

關於薩提爾

薩提爾出生於1916年,逝世於1988年出生在美國威斯康辛州(Wisconsin)的農莊,父母是德裔的科學家,信仰基督教。她是五個孩子中的老大,聰明、能幹,對生命和學習充滿好奇。16歲進入了密爾沃基州立教師學院20歲前取得教育學士學位。擔綱過教師職務,1941年進入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讀社會工作系,取得社會工作碩士後,便在芝加哥少女之家(Chicago Hone for Girls)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私人執業,1951年開始第一次家族治療。

薩提爾曾在伊利諾斯州精神醫學研究所(Illinois States Psychiatric Institute)工作,直到1958年搬到加州。不久後,她就和美國心理學家唐.傑克森(Don Jackson)一起開心智研究所(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MRI)。

薩提爾的治療目標

  1. 負責任:幫助個案對自己的所行、所感、所想和所期待更加負責任,且更有能力滿足內心的渴望。
  2. 更好的選擇者:帶著更多的覺察和自我接納,甚至更多的自愛,個案能學習在我和他人的情境中,做出更好的、更健康的、更「全人」的選擇——心靈上和互動上。選擇能夠考量自己、他人和情境。
  3. 自我價值:幫助個案提升自我價值。按照薩提爾的定義,自我價值意味著人們在本質上如何正向的經驗他們自己和他們的生命,而不僅是他們感覺自己有多好。純粹地自我感覺良好可能會導致自我誇大式的自戀模式。而自我價值是一種存在(being)的狀態,包括與自己的一致,不只是與自己的感受一致。
  4. 一致性:一致性是一個人自己內在和諧的狀態。它與自己的生命力和諧共鳴。它與宇宙、所有的人類生命以及超越這些生命的力量連結。有些人會稱它為自我實現或者活在當下,但薩提爾稱它為內在和諧(peace within)、人際和睦(peace between)、世界和平(peace among)。

薩提爾常用隱喻的方式。她最常用的隱喻是雕塑(sculpting)運用溝通姿態外顯內在狀態,並雕塑出失功能的關係。她在治療過程中另一種經常用的隱喻是冰山。

五個基本的核心治療元素:

  1. 體驗性:治療必須是經驗性的,這意味個案體驗到過去事件對於現在的影響。通常,幫助個案體驗影響的方式之一便是身體記憶。只有當個案同時體驗到衝擊的負向能量和自身生命力的正向能量時,能量轉化才會發生。
  2. 系統性:治療必須在個案經驗他卅她生命內在的和互動的系統中進行。內在的系統包括情緒、觀點、期待、渴望和個人的靈性能量,所有的這些都以系統化的方式相互作用。互動系統包括一個人在過去和現在生命中所經歷到的關係。內在和互動系統相互作用,一個系統中的改變會影響另一個系統。然而,轉化性的改變是內在系統的能量轉換,會進而改變互動系統。
  3. 正向導向:薩提爾的成長模式中,治療師積極地與個案連結,幫助他們重新框架觀點、創造可能性、傾聽他正向而普世共有的渴望、幫助個案與生命力連結。聚焦於個案健康、具備可能性、欣賞感激的資源,與成長的期待,而非病理或問題的解決。
  4. 聚焦於改變:薩提爾的治療聚焦於轉化改變,整個治療歷程所問的問題都和改變有關。例如:「你必須要做什麼改變才能原諒你自己?」
  5. 治療師的自己:前文提到,治療師的一致性對個案接觸他們自己的靈性生命力是很關鍵的。當治療師一致時,個案會體驗到關愛、接納、希望、興趣、真誠、真實、可信賴和積極參與。治療師以隱喻、幽默感、自我表露、雕塑和其他有創意的介入方法來運用自己具創意性的生命力,這些都來自於治療師在一致的狀態下與他自己的靈性自我連結。

《家庭如何塑造人》(薩提爾著/吳就君譯),以下是我看書的內容摘要:

多年來身為家族治療者,所遇到來求助的家庭通常都帶有下面四個方向的麻煩:有關對自己的感覺和想法,「自我價值」;人與人的「溝通」;人們如何感覺與行動的規則「家庭系統」;有關人們連結別人的人跟組織及家庭以外的「社會聯繫」。

我的經驗告訴我,裝滿一個人的罈子是可能的,因為罈子裝的東西式學習來的,所以同樣可以透過學習來換掉罈子內的東西。假如發現自己或家庭的罈子是枯竭的要有幸因只要努力學習都可以使之豐沛。

對生命抱持可以改變的希望,因為你時常可以學習新的東西,唯有認為改變是可能的,想要改變,就是你一切美景的第一步。「我就我,或許某些人某一部份與我類似,但絕對沒有一個人能完全向像我,因為所有的是經過我抉擇的,才是真實的。…因為我擁有自己的全部,所以我是自己最親近的人,我愛自己,當自己的朋友,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一但如此,可以更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同時解決自己最困惑的地方,我擁有自己,因而我建設自己,我就是我,而我是行的。」

關於溝通的陷阱:有些人會把溝通建立在自己的假設上,認為別人都應該知道他肚子裡想什麼,或是人們常常推測,別人應該都能夠了解他們。

家庭生活的挑戰,就是找一個方法,使眾人可以參與或旁觀,但絲毫不感到自己是外人,或是一個犧牲者,或是自我無價值的人。

家庭越大,組合越多,個人就越難於在行動中得到自己的部分,一個家庭有三個人就有九個組合,若有四個人就有二十二個組合,若有五個人就有四十五個組合。這意味者每增加一個人,那麼有限的時間和資源就會顯得更少一點。

當父母所受的壓力很大,因此也少有自我表白的時候,常會因此忽略婚姻關係造成彼此關係的衰弱,那麼做自己是虛空的,當配偶是失敗者,當父母也做不好,挫折或情緒上的死亡者,都不能當作家庭的領導者,除非婚姻是保障的且能自然流露,其中每個人適得其所,否則家庭制度將變成扭曲的,第二代的成長會有不平衡的出現。要當平衡的父母,要了解且有技巧去維持自我,也能將壓力導向創造、成長的生命。

死亡是我們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接受死亡這個事實,生命才會顯得真實與有價值。有些人害怕被批評,就不計一切去逃避它,批評不會讓人快樂,但這是必須的,也多半是有用的,任何害怕的因素都與死亡相關,很多人總是害怕,以致每天會失去一些東西,然後剩下的時間拼命去避免死亡,當他們有機會活的時候,卻發現已經死去了。

死就是死,一生只發生一次。生命中也沒有類似它的事情,當你會分辨這些的時候,那麼除了死以外都是生命。在家庭中,安全及對死的恐懼是連再一起的,教導小孩如何照顧自己的安全,也能同時讓他去冒險,這樣她才能延伸自我的成長,我們應該要注意孩子想要做些什麼,對危險有真確的認識,不是去誇大或縮小他們。當孩子準備面對新的危險時,也正是他學習判斷的時候。

家庭時間分為三部分:自己的時間與自己獨處;配對的時間,和另一位家人再一起的時間;團體的時間,全家人都聚在一起。

分享是,讓一個人進入他的所有權、他的時間、他的思想和其空間的一種決定。

被問及治療者的困境會遇到「孤單跟沈重。」薩提爾回應:當你覺得自己孤單沈重,覺得自己很糟沒有希望,怎麼能幫助人呢?那就更感覺孤單與沈重,那是不容易的,這也是很多人共有的感覺。那種孤單與沈重給你走到新境界,也就是「一次旅行」,那會讓你發現,「做人比做一個治療者來得重要。」

心理|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心理|家族治療大師瑪利亞:從維琴尼亞·薩提爾的活著與離開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