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眼淚》是存在主義治療大師歐文‧亞隆(Irvin Yalom)所著,書中的故事主軸撰寫罹癌的心理師朱利斯,在生命只剩一年可活之時,他想起多年前未解的病人,為此他與昔日的病人菲利普再次相遇,他們在團體諮商中重新建立關係,此時的菲利普不再是過去那個性成癮的年輕人,已是「哲學諮商師」,他為團體帶來「叔本華」觀點。
透過朱利斯帶領的團體發生的事與叔本華傳記交織成《叔本華的眼淚》,誰為叔本華發聲?是叔本華在說話,抑或是誰以叔本華之名發聲?叔本華認為,人類存在的痛苦,要靠克服無常的慾望得到救贖。
菲利普在叔本華的世界中得到救贖, 在朱利斯的最後一次療程中,他問菲利浦是否一輩子都沒感受到真愛,菲利浦說,「沒有。」「就算是有,那些女人也不是愛真正的我,而是喜歡我的性技巧。」
朱利斯追問:「那,什麼是真正的你?」
「真正的你是什麼人呢?」
菲利浦凝視朱利斯的眼睛,眼睛充滿淚水的說:「我是一個別人無法接觸的人。瞭解我的,沒有一個人會愛我。從來沒有,沒有人可能愛我。」潘蜜仍握著菲利浦的手,看著他的淚水不斷流出,她重複說:「我本來可能愛你的,菲利浦,你是最美麗的男人……」
朱利斯對菲利浦說:「讓眼淚流出來是好事,但我們必須回去。」
「老弟,你必須回去,這就是你來此的目的,就是這一刻,千萬不要浪費掉。你今天做得很好,正是你成為治療師的必要方向。聚會只剩幾分鐘,你只要和我回去,與大家坐在一起就好了,我會注意你。」
隨著菲利浦的眼淚,說出了藏在叔本華背後的脆弱。
這本書蠻好看的,只是關於哲學懂得太少,我就只看著我想看的部分,也摘要一些我喜歡的部份,我覺得對了解團體諮商輪廓有很大的幫助,與大家分享我的筆記。
更多書籍摘要心得在後面,有時間再慢慢看囉,《叔本華的眼淚》,心靈工坊2005年9月。
每件事都要發生在團體裡面 專注此時此刻
心理師朱利斯成立的團體治療,他會向每一個加入人說明何謂「團體」,「我可以清楚說明治療團體的目的,幫助每一個成員盡可能了解自己如何在團體中與別人建立關係,對象包括治療師。」
治療師的任務就是專注在此時此地,換句話說,團體工作不管過去的事:針對此時,不需要深入探討各個成員的過去歷史,而是聚焦在團體當前的時刻,如果成員在團體中表現出脫序行為,這樣的行爲有可能在他們真實生活中帶來困擾。
我們既在團體中展現真實的我們,自然這樣的環境也必須提供「保密」的保證,每個參與者不能向別人談及其他團體成員,並且要承諾在團體中坦露自己,誠實表達你對其他成員的看法與感受。最後是每件事都要發生在團體裡面,如果成員之間在團體外有接觸,就必須拿回團體裡來討論。」
朱利斯說:「關於聚會以外的關係,我唯一向大家說過的基本規則就是不要有秘密,如果在團體聚會之外有任何接觸,相關的成員必須在團體中說明。如果有秘密的話,幾乎必然會破壞團體工作,也毀了你自己的治療。這是我對於在團體之外接觸的唯一規則。」
諮商師無法為你的人生解答
團體成員吉爾問朱利斯,「你的看法呢?你認為我應該怎麼做呢?」
心理師朱利斯感到畏懼退縮,他就像大部分的治療師一樣,討厭這種問題,「該這樣做、不該這樣做」之類的問題,但他現在遇到了。「吉爾,你不會喜歡我的答案。但我現在願意回答你,我無法告訴你該怎麼辦,那是你的責任、你的決定、不是我的。你參加這個團體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學習信賴自己的判斷。另一個理由是,我對羅斯和你們婚姻的了解,完全來自你的說法,你給我的資訊必然有你的偏見。我能做的是幫助你注意自己如何讓自己陷入生活困境。我們無法了解羅絲,也不能改變她;但在這裡最重要的是你,你的感受,你的行為,因為這才是你能改變的。」
團體陷入沈默。吉爾不喜歡這樣的答案,其他成員也都不喜歡。
團體需要時間來發酵
團體需要時間來發展穩定性和信任感,新的團體常常容不下動機不強或能力不足而無法投入團體的成員,經歷數週不愉快的衝突,比如耍手段以奪取勢力、焦點和影響力,但產生信任感後,最終會逐漸滋生療癒的氛圍。
他的同事史考特曾把治療團體比喻成在戰場搭橋,早期的行程階段會有許多傷亡,一旦把橋搭好,就可以把許多人送到更好的地方。
在團體進行中,也經常使用「把焦點從內容轉到過程」的技巧,也就是從談話內容轉到互動雙方的關係本質。朱利斯總會說:「今天談了很多,也許我們可以後退一步,試著了解發生了什麼事。容我先問每一個人這個問題:在波泥和瑞貝卡之間的關係,你們看見了什麼?」
心理師的自我揭露:朱利斯的病情
總是在團體中扮演傾聽角色的朱利斯,也得面對告訴團體成員,他在生活中真正經歷的事,也是他此時此刻的擔憂。
他說:「我現在必須決定剩下的日子要做什麼事,我有哪些選擇呢?結束所有病人的治療和這個團體嗎?我不打算這這麼做,我至少還有一年的健康生活,我的工作對我太重要了,我從中得到許多收穫,停止工作對我是一種懲罰。我見過太多罹患致命疾病的人,他們都說疾病造成的孤立是最可怕的部分。」
「而且這是雙重的孤立:首先,罹患重病的人會孤立自己,因為他不想把別人拉進自己的絕望,老實說,這也是我擔心的事。其次,別人會避開他,一方面是不知道如何和他說話,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不想和死亡沾上邊。」
他的思緒飄回多年前帶領的乳癌病人團體,那些成員常常在克服恐慌之後,有一段了解自己真的邁向死亡的黃金時期,有人說罹患癌症使自己更有智慧、更了解自己,也有人重新安排生活的優先順序,變得更為堅強,學習對自己不再看重的活動說「不」,並對真正重要的事說「是」。
人們都討厭批判 所有情緒都是有意義的
人們都討厭批判,但所有情緒都是有意義的,對於最近面臨吵架還有觀戰吵架的我來說,重讀這段文字別具意義。
朱利斯在書中表示,「我對批評也有相同的反射作用。但請容我告訴你,我學到了什麼。秘訣在於把回饋當成禮物,但你必須先判斷回饋是否正確,我用的方式是核對別人的回饋是否撞擊到我的親身經歷,是否有任何部分聽起來是正確的?即使只有一點點、百分之五也好。我試著回想以前是否有人給我相同的回饋,我會思考可不可以找人核對。我想知道對方是不是指出了我的盲點,看見我沒有看見的部分。你願意試一試?
用自己的話來說出自己
朱利斯說:「我常常從兩種不同的觀點來看一句話或一種行為:分別從內容和過程來看。所謂過程是指參與者之間的關係有什麼性質,內容或許可以是另一次會談的主題。菲利浦,我所了解的是你像潘蜜一樣想到我,想要給我一個禮物,花了許多時間準備這個禮物:你背誦這段話,影印了好幾份。這代表什麼意義呢?表示你對我的關係。我有什麼感受呢?我很感動,感謝你的關心,並期待你有朝一日可以用自己的話表達關心。 」
借用名人的話,或是他者的話,使我們在日常表達中多了一份安全感,但學習表達「我」才是此生都在學習之事,喜歡這本書的餘韻,花了一點時間整理,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