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建築大師貝聿銘逝世,享壽102歲,1983年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1988年3月,貝聿銘在羅浮宮擴建工程卓越表現獲得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表彰,授予貝聿銘榮譽騎士勳章,2003年獲美國政府頒授終身設計成就大獎,他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
《紐約時報》在訃告中寫道:「他優雅又堅定的氣質,讓他同時深受建商、企業和美術館的青睞。他所有的作品,無論是商業大樓還是美術館,都實現了創新與保守的微妙平衡。」
貝聿銘(Ieoh Ming Pei;署名:I. M.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我相信建築是實用藝術。」「要成為藝術,就必須以必要性為打造的根基。」
「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聿銘的名言也是其建築理念,他認為,「建築是對陽光下的各種體量的精確的、正確的和卓越的處理。」 其著名建築設計包括,法國巴黎羅浮宮入口處標誌性玻璃金字塔、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台灣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等。近期作品則有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日本滋賀縣美秀美術館、澳門科學館及中國駐美國華盛頓大使館。
他最有名的作品是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及日本Miho,玻璃金字塔建造之初飽受爭議,他設計的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今年慶祝落成30年,從飽受非議到如今成為象徵性建物,是建築融合現代與古典的成功範例。
法國前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1981年上任後,推出建築現代化大型工程計畫,含新建建築及翻新古典建築,其中包括羅浮宮(Louvre),密特朗未透過競圖,直接邀請當時在法國知名度不高的貝聿銘(I. M. Pei)提案,引起輿論批評,後來貝聿銘提出玻璃金字塔設計,倍受批判,巴黎人、歐洲媒批判,甚至還連署反對。
貝聿銘於1987年接受媒體訪問時說,玻璃金字塔與埃及無關,「它是為了生命與光而打造的」。
法國擁有豐富文化資產,特別重視維護及傳承,對有可能破壞城市面貌的新建築計畫相當敏感,,密特朗原本就欣賞貝聿銘在美國設計的建築作品,他們堅持做對的事,也接下與論的批評,1989年3月落成,現在幾乎無人再質疑玻璃金字塔的藝術價值,以及與古典風格羅浮宮的協調感,法國新聞電台(Franceinfo)引述羅浮宮現任館長馬蒂內茲(Jean-Luc Martinez)的觀點表示,全世界的博物館中,只有羅浮宮單單入口就是一件藝術品,玻璃金字塔已成一座堅定走向未來的博物館象徵。
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語錄
-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也想造出新鮮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建築。但後來我的想法變了。我想讓現代建築把一個地方,與它的歷史、自然連接起來。
- 讓光線來作設計。
- 建築和漢字的表達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即「用凝練的幾個字表達廣闊的含義」,「一筆能解決的問題,為什麼要費兩筆呢?」
- 所有嚴肅的建築,都應該在過分感傷地懷舊和患了歷史健忘症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折衷。
- 設計就像針線活,急不得。
- 設計越簡單,往往越有力量。
貝聿銘:「當我年輕的時候,我也總想造出新鮮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建築。但後來我的想法變了。我想讓現代建築把一個地方,與它的歷史、自然連接起來。現代建築應該推動進化,而不是革命。」
「對我而言,建築就是建築。沒有什麼現代建築 、後現代建築、解構主義……我不相信這些,它們如過眼雲煙,而真正留存下來的那一個還是建築本身——各個時代的建築。」他沒有自己著書立說,或者梳理自己的理論體系。他說:「我不趕時髦的。」他最在乎的,是作品能否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1983年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時,評審如此形容他:「貝聿銘給予了我們本世紀最優美的室內空間和建築形體,他始終關注他的建築周邊的環境,拒絕將自己局限於狹隘的建築難題之中。他對於材料的嫻熟運用達到了詩一般的境界。」
他的傳記作者坎內爾則說,「比起同時代的現代主義建築師,他的作品對普通人最友好,沒有高高在上的距離感。他花了畢生的精力,讓現代建築風格走近大眾。」
貝聿銘之子貝禮中(Chien Chung Pei)2017年AIANational採訪時談到貝聿銘設計羅浮宮金字塔時的看法。
貝聿銘經典建築作品回顧





貝聿銘在台灣最著名的建築設計是他與陳其寬攜手完成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外觀有如雙手合十祝禱、薄殼雙曲面的造型,從1963年落成至今,其前衛而獨特的建築工法,無柱、無樑、無牆堪稱極具特色,已是東海大學校園象徵,在今年也正式成為台灣國定古蹟。

位於卡達(Qatar)首都杜哈(Doha)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Islamic Art in Doha)是華裔國際建築大師貝聿銘(I. M. Pei)最後一件文化建築作品,這座得到卡達統治家族 Al-Thani 授權的作品被認為是貝聿銘最後的「宣言」,於2008年11月22日開幕,落成時貝聿銘已經高齡91歲。
貝聿銘原本拒絕了國王Hamad ben Chalifa Al-Thani 邀請,他不願在杜哈光禿禿的城市中打造一座現代博物館,Al-Thani 一聽有道理,卡達政府提出海濱多個地點以供貝聿銘選擇,貝聿銘不想讓博物館淹沒在周邊環境及未來新建的高大建築叢林,要求卡達政府替他建立一座專屬島嶼,最後由 Al-Thani 下令在海邊填出一塊人工島,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於2006年開始興建、2008年落成,總耗資3億美元。
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坐落在卡達海岸線外的人工島上,遠遠看起來,就像博物館漂浮在水面上,這是貝聿銘最後一座大型文化建築設計案,用白色石灰石,以幾何造型來呈現具現代感的伊斯蘭建築,外觀簡約,線條簡單,甚至帶點原始粗獷的造型,從館下方草地望上去,頂層眼睛形狀的窗戶,更像似戴上頭紗伊斯蘭婦女的雙眼。
進到博物館裡,穹頂、玻璃牆、圓拱型窗戶,通通都是伊斯蘭的特色。抬頭向上仰望,中央高達164英尺的穹窿的頂部開口,像是一個天眼,讓天光傾瀉而下。
關於貝聿銘
貝氏家族於明代中葉遷居蘇州,是當時「蘇州四富」之一,叔祖貝潤生是「顏料大王」,曾斥巨資買下獅子林園林古宅,進行修繕供家族之用;而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則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總裁,亦是香港中國銀行的始創人。
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廣州,1918年,貝聿銘一家人為逃避軍閥政爭移居香港,他的童年亦在香港度過,曾在聖保羅書院求學。1927年,貝聿銘搬到上海,其後每年暑假都會回蘇州入住祖居獅子林,他曾謂:「創意是人類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結晶,這是我從蘇州園林中學到的。」
- 貝聿銘1935年到美國攻讀建築學,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學士學位,哈佛大學取得建築碩士學位。
- 1948年,他加入紐約建築事務所Webb and Knapp,擔任建築部總監(Architecture Director)。
- 1955年成立I.M. Pei & Associates聯合事務所。從設計公寓起步,後來逐步轉向公共建築,例如在1964年獲得甘迺迪圖書館(John F. Kennedy Library)的設計權,並在1989年參與法國巴黎羅浮宮的擴建工程,設計出羅浮宮入口處標誌性的玻璃金字塔。
- 2002年,85歲高齡的貝聿銘為家鄉打造蘇州博物館。
- 2008年,建造了最後一件文化建築之作,卡達首都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Islamic Art in Doha),落成時貝聿銘已經高齡91歲。
有人問貝聿銘,他的收費總是昂貴。貝聿銘的回答是: I. M PEI(pay), not I.M FREE。一代建築師以幽默回應收費,總是帶著笑容的他,斯人已逝,藝術常在。
圖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