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對人的離去,不會有那麼多的悲傷,抑或是說,不懂得表達感傷,快樂容易分享,而悲傷很難,有時說得太過,就讓自己成為孤島。
現在只要看到生命的消逝,就覺得悵然,嚴凱泰的新聞看了又看,訪談讀了又讀,短短的50幾年,應該都在為龐大的企業忙著吧。
既是作家也是導演的陳俊志傳來心因性休克而亡,讀過他書寫的家族故事《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爬梳傷痕,讀來讓人揪心。
多華麗的生命,若能再繼續綻放能有多好,總這樣覺得,卻也不免想著,若是自己離開的時候,能不能對得起自己。
比悲傷更悲傷的是我們往往在面臨生死交關的時候,才開始發誓對自己好,我生病那時是這樣的,至今,當然也忘記過,又回到那個對生活焦慮不安的自己,可是我很努力的去面對、回應內心,試著更做自己,在餘生盡量做到為自己而活。
其實人生啊,我們誰也不必羨慕誰,因為都有各自的苦惱,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往往最簡單的事才最難。